在代理退保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背景下,获客是链条的第一环。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利用律所资质为黑产业务背书,已成为一种标准操作。
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
近年来,“代理退保”这一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产业链,已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整治对象。各级监管机构接连发布风险提示,消费者对此类陷阱也或多或少有所警觉。然而,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持续的严打之下,黑产并未销声匿迹,反而进化出更为隐蔽和精密的“标准化”作业模式。
一方面,是触手可及的“律师马甲”,通过租赁或冒用正规律所资质,在社交平台上打造出一个个看似正义的“维权专家”人设,以此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另一方面,则是明码标价的“投诉剧本”,由所谓的“法务老师”凭空捏造情节、虚构销售误导事实,炮制出格式统一、情感充沛的千字投诉信。
从黑灰产团队能租来的信用背书,到消费者能买来的虚假文案,这条黑色产业链正试图将其非法行径,伪装成一场场“合法”的维权服务。
触手可及的“律师马甲”
“昨天下午开会重要决定,全国五十多家保险公司发布退费新规定……”“我有一套高额退回保险费的方式”“点击头像,找到主页的‘客服’,留下‘退回’两个字,我一定帮到底”……
这样充满诱惑力的话术,你是否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这些账号的名字往往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正义感:“为民服务X老师”“浩然正气的X老师”。更关键的是,这些账号的认证主体,清一色显示为律师事务所。
在代理退保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背景下,获客是链条的第一环。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利用律所资质为黑产业务背书,已成为一种标准操作。可选择年租、月租,只需花费不高的代价,即月租几百元起、年租千元起,一个经过律所认证的社交账号的使用权便可到手。
“我这边有现成的认证为律所的视频号,也可以重新认证。”一位账号租赁方对记者直言不讳。对方甚至提供整机邮寄服务:“手机和账号可以一块寄过去。”
北京商报记者以代理退保业务需要引流为由,向上述出租律所资质的卖家咨询。对方迅速发来多个视频号后台的截图,账号名称与上述风格如出一辙,认证主体均显示为某家律所。“退保这一业务,我们合作的也非常多。”该租赁方强调,账号仅用于引流,不得以该律所名义直接接单或承接业务。
代理退保黑灰产研究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深入剖析了这条产业链的运作逻辑:退保黑产的勃兴高度依赖互联网。其并非必须收购律所,租赁账号是更常见的规避平台资质审核的方式。整个行业已呈现高度产业化,传媒公司专门负责获取、出租各类资质账号(包括律所账号、小学账号、社区账号等);销售团队则负责流量转化,比如会通过“打粉”(买粉丝数据)来维持运营,只要投入产出比能达到1∶5(花1万块钱买粉丝数据,能获得5万元交费回报)商业模式就能持续。
然而,放眼整个代理退保领域,在光鲜的律所包装之下,极易掩盖不为人知的事实。记者调查发现,以微信视频号“正义相帮-小何”为例,其认证主体为浙江顾典律师事务所,并持续发布代理退保内容。但当记者向该律所核实时,对方明确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并表示不是律所开的账号,是被冒充了。
无中生有的“投诉剧本”
除了前端的律所资质账号租赁,在代理退保链条的中后端,将自身与“法律人士”身份捆绑的手法也较为普遍。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淘宝App联系上一家声称可帮办理退保的团队,其朋友圈背景图赫然写着“中国法律援助网”。但记者查询发现,该网址域名已到期,且疑似虚假网站。该淘宝店的认证资质显示,其实际是一家名为“洛阳洛泽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的咨询公司。
记者注意到,上述团队在淘宝还上架了一个名为“润色保险销售误导反映材料检举信件保险退保申诉银保监信访退保”的产品链接。对方介绍,这项服务是帮客户整理投诉点、撰写投诉信,以此向保险公司施压。“一份保单收六百元,因为要先出投诉信,才能去投诉,所以这个费用要先收取。”
康健(化名)对记者表示,其向上述代理退保团队表达退保意向并拍下上述链接后,对方所谓的投诉材料既“走心”又“违心”。在只言片语描述了自己的退保意向后,安排对接的“法务老师”便开始了“投诉信”的写作。
更准确地说,是天马行空的“创作”。
根据康健向记者提供的“投诉信”,篇幅超过1000字,题目为“保险投诉信”。其中无中生有的内容包括:“投保时,业务员仅着重介绍了保险到期后能领取的金额,却未全面、清晰地告知该保险产品的退保规则、分红不确定性、实际收益计算方式等关键信息,导致本人在对产品风险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冲动投保。”
“投诉信”中还称,“本人已就退保事宜与xx保险公司多次沟通协商,但保险公司以合同条款为由,拒绝提供合理的退保解决方案,未能充分考虑本人实际情况及投保时存在的信息误导问题”。康健表示,材料中提及的相关内容,负责撰写的“法务老师”并未与其核实,也并非真实情况。
“法务老师”在发送拟好的“投诉信”后,还附上了金融监管总局的寄送地址:“邮寄的时候带上身份证复印件、保单缴费那一页和‘投诉信’,一共这三样寄送到这个地址。”
广东知险律师事务所律师炳瑞分析表示,退保黑产的主要手段,一般是向监管部门投诉,并在此过程中可能衍生出诈骗、敲诈等行为。他分享了一个案例:黑产人员会使用座机冒充金融监管局工作人员,致电保险代理人称:“我是XX金融监管局工作人员,现有人投诉你在XX年销售某某保单时存在销售误导行为……”代理人信以为真,在通话中如实陈述。这段通话被录音后,被截取、整理成文字材料,作为“铁证”被代理退保团队用于投诉。
为何偏爱“律所外衣”
“退保在法律上属于保险合同纠纷,不需要走诉讼,通过维权协商就可以解决。”北京商报记者在与多个代理退保团队的沟通中了解到,有的团队来者不拒,声称任何保险均可退,且可以退全额;有的团队表示八九成概率能退,退多少需视情况而定,但绝对一帮到底:“我们可以辅助你拿到退费为止,怎么和保险公司沟通都由我们来告诉你。”
整体而言,代理退保团队前期的话术相对一致:“如果你想争取高比例的退费,那么得有理有据才行。要么就是看保险合同上有没有什么漏洞和理由,能把这个合同推翻掉,让它不成立;要么就是看业务员这边有没有什么违规销售的证据。比如一开始根本就没有讲清楚这个保险合同内容。到时候就需要配合我们联系到业务员。我们会整理几个问题,你重新问他一下,重新取证一下。”
记者注意到,一些代理退保团队常常会将自己与律所的身份挂钩,也会以法律咨询公司名义开展所谓的代理退保服务。“一般法律咨询公司在后台操盘,在各省份收购小型律师事务所,获取其资质后,注册社交平台账号进行直播引流。”炳瑞点破了其中的商业模式。
上述代理退保黑灰产研究专家也对记者表示,代理退保黑灰产获客还存在另一方式。有的短视频平台最初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内容,例如保险维权相关的内容。但随后发现此类内容过多,便限制只有具备律师事务所资质的主体才能发布。当规定只有律师事务所可以发布时,一些传媒公司却掌握了大量律所账号,这些传媒公司即“中间商”将资质转包给他人,代理退保团队等其他黑灰产只需支付费用,即可租用一套资质。
代理退保黑产瞄准律师及相关身份,主要基于哪些考量?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首先,律师和法律服务在公众心中通常与专业、可信、权威紧密相连。不法分子深谙此道,通过假冒律师、租赁或收购律所资质,甚至直接伪造律师身份,为自己披上“合法维权”的外衣,轻易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其次,保险产品和退保流程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复杂性。退保黑产组织利用公众对法律程序和保险条款的陌生感,通过包装成的“法律专家”身份,夸大退保难度,并承诺“包赢”的全额退保,使消费者感觉离不开他们的“专业”帮助。再者,规避监管与法律风险。以“法律咨询”等名义开展活动,能在初期更好地伪装成合法经营,规避监管部门的初步审查。即便东窗事发,他们也企图利用“法律服务”的模糊地带,以民事纠纷为幌子,逃避刑事打击。
“代理退保黑产之所以费尽心机伪装成法律专业人士,是因为律师身份所承载的信任价值、专业壁垒以及一定的操作空间,恰好能够掩盖其非法行为,并有效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牟利。”李超表示,对此,监管机构、公安部门已加大打击力度,但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同样至关重要。认清这些伪装背后的逻辑,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远离此类骗局。
来源:北京商报
编辑丨林琴 实习编辑 董凌含
图片丨受访者供图、视频号截图、淘宝截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