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在经历长达21年的长跑后,奇瑞汽车终于以09973.HK代码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今年港交所最大汽车企业IPO。
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每股发行价30.75港元,预计将募集共计91.4亿港元用于企业发展。截至发稿,奇瑞港股股价一度上涨超13%,市场估值逼近2000亿港元,超过同在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集团。
奇瑞汽车上市获得多名基石投资人支持,他们共计认购1.49亿股,约占此次发行总量的50%。招股书披露的基石投资人包括国资基金璟泉善瑞背景的JSC、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地平线、国轩高科等。
过去奇瑞汽车主要依靠政府输血维系生存,是国内少有未能完成上市的整车企业。早在2004年,奇瑞汽车萌发上市意愿,但上市计划在当年年底搁浅。后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奇瑞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奇瑞汽车数次尝试IPO未果。
2015年前后,奇瑞汽车转变思路,决定先将旗下优势板块推向资本市场。通和股份、伯特利、泓毅股份、瑞赛克、瑞鹄模具和莫森泰克等多家奇瑞体系下零部件公司完成上市。奇瑞新能源和奇瑞徽银和也曾先后申请上市,但最后均终止上市计划。
2020年奇瑞汽车实施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新能源产业基金企业,意在加快上市动作。但几经波折和股东方的多次股权转换后,直到2025年才完成符合上市合规的股权架构。
多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分析人士表示,在行业价格战未停,整体向智能电动方向转型的趋势下,奇瑞汽车需要借助上市补充资金,为接下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增添保障。
不同于近年来依靠电动化与科技创新叙事在资本市场活跃的造车新势力,奇瑞汽车能够成功登陆港交所,基于快速增长的出口规模和燃油车销量,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一位资本市场人士向界面新闻评论表示,这是奇瑞汽车最好的上市机会。它既凭借数十年的海外市场开拓,接住了当前中国汽车出海热潮的机缘,同时也踩中了资本市场投资风向的转变,从偏爱高风险的初创科技型企业转向青睐拥有成熟盈利模式的稳健公司。
奇瑞汽车在招股书中称,2024年公司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企业里,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中国以及海外市场销量均较2023年增长超过25%的乘用车企业。去年,奇瑞汽车全球销量229.5万辆,位居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二,净利润达到143.34亿元,创历史纪录。
从2001年出口第一辆汽车,奇瑞汽车乘用车已销往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300万辆。自2003年起,奇瑞汽车连续22年位居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销量冠军;去年,奇瑞汽车还打破了上汽集团保持了七年中国整车出口排名第一的纪录。
界面新闻从内部人士处获悉,奇瑞汽车在国际化业务运营上,不是简单地将国内现有车型直接运输海外投放,而是有专门的设计和研发团队开发全新产品,只投放在海外市场。OMODA和JEAECOO即是奇瑞汽车旗下两大专为海外市场推出的品牌。
与过去侧重低价燃油车出口不同,奇瑞汽车近年来开始加速向海外导入中高端产品。一位孟加拉资深媒体人林肯告诉界面新闻,奇瑞汽车在当地的门店布局开始从偏远住宅区进入到繁华商圈,与日产、三菱以及宝马、奔驰等品牌比邻而居,销售产品从小微型车演变为售价更高的三款SUV车型。
2022至2024年,中国汽车出海规模实现300万辆到600万辆的增长跳跃,而奇瑞汽车海外营收也从不到300亿元猛增至1009.97亿元。去年,奇瑞汽车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四成。
不过,受关税以及地缘政治问题影响,今年奇瑞汽车的出口规模将受到限制。在其海外销量占比接近三成的俄罗斯市场,奇瑞汽车将缩减营运规模,4月已签订协议出售部分在俄罗斯的资产及经销渠道。
另一方面,比亚迪也开始将海外市场视为公司发力重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前8月,奇瑞汽车出口79.3万辆,而比亚迪同期出口汽车63.4万辆。
相比于奇瑞汽车仍以高性价比燃油车与日韩系品牌正面竞争,比亚迪利用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并成功在欧盟等高价值市场,树立了新能源品牌形象和建立全新用户认知。
目前,奇瑞汽车的主要营收来源是传统燃油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根据招股书数据,2024年奇瑞汽车燃油车收入占总营收的69%,而同期吉利汽车集团燃油车收入贡献比例已降至四成左右。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奇瑞汽车毛利率还出现下滑趋势。上市申请材料显示,去年该公司毛利率降至13.5%;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继续下滑至12.4%。随着应收票据、贸易应收以及存货增加,奇瑞汽车一季度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的160.4亿元大幅降至45.38亿元。
奇瑞汽车需要利用上市募集资金为公司电动化转型蓄力。它计划将35%的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新车型,包括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现有产品系列的升级等。该公司还计划将25%的募集资金用于投资下一代汽车技术,包括新的电动汽车平台、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等。
奇瑞汽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发展较早,曾率先推出了奇瑞QQ等微型电动汽车抢占市场。但是,由于缺少全面清晰的规划,奇瑞汽车错失了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奇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称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为了尽快弥补新能源汽车短板,奇瑞汽车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推出了智界品牌。艾睿铂大中华区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向界面新闻表示,传统汽车企业与华为合作一是增强品牌科技先锋形象,二是借助华为在终端的影响力快速打开品牌认知,帮助卖车。
早期奇瑞汽车内部对与华为合作未能形成共识,双方存在研发机制配合问题,这直接导致首款车型智界S7推出后没有取得预料的成绩。奇瑞汽车还同时推出了同平台车型星途新纪元ES,与智界S7外观尺寸相似、价格段重叠且还在同一工厂生产。
为强化两家企业配合和提高智界在公司内部战略优先级,今年8月,华为和奇瑞汽车签署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双方明确将在智界投入超百亿元和5000人研发团队。智界运营架构同步调整,实现产销服独立运作,并成立智界新能源公司。
一位奇瑞汽车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智界公司不仅在采购、设计和研发上拥有独立团队,人事任命也需与华为共同决定,以此最大化保证产品满足华为标准。
产品是奇瑞汽车讲好新能源故事的第一步,它同时还需要解决品牌认知问题。奇瑞汽车长期活跃在低价燃油车市场,向专业新能源汽车品牌认知转换的成本高,消费者对其新能源能力和品质也存在信任不足。奇瑞汽车想要进军高端市场,也需解决溢价能力欠缺的问题。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指出,奇瑞汽车面临的内部深层挑战是人才。这家传统燃油车企业不仅需要建立能够吸引新能源和智能化人才的体系,还要确保在尹同跃之后,年轻管理层能够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科技竞争节奏,带动组织文化和决策机制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