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研究生阶段,意味着同学们在完善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逐步从理解已知转为追寻未知、创造新知。这是从知识的‘学习者’走向‘探索者’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持续拓展认知边界、孕育学术成果的创新过程。”
9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了题为《提升学术品位 勇攀创新高峰》的讲话,寄语2025级研究生新生。

9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丁奎岭表示,即将迎来建校130周年的交大,期盼着大家在传承与创新中勇担使命,积极回应时代呼唤,主动思考“做什么样的研究”“怎样做研究”等问题,在知识积累和科研探索中提升学术品位,自觉以引领科学前沿、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类社会为追求,深入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锤炼自身学术洞察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创新高峰不懈攀登。
围绕“提升学术品位 勇攀创新高峰”,丁奎岭交流了三点想法。一是潜心钻研,在深耕专业中涵养学术品位。研究者的学术品位植根于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并体现在对学术方向的把握上。希望大家热爱并专注于自己选择的领域,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致力于开展人所未做的“原创性”研究、人所未成的“引领性”研究,在深耕不辍中涵养学术品位、明确专业使命。
二是敏锐洞察,在创新实践中塑造学术品位。重大的创新突破经常来源于跨领域对话中激发的灵感,以及从看似寻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丁奎岭表示,大家要从混沌中识别规律、从交叉中发现契机、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捕捉到科学问题的本质,进而在实践中作出创造性的回答。塑造学术品位是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希望大家锻造“敏锐捕捉”的创新能力,培养 “跨界融合” 的创新思维。
三是志存高远,在担当奉献中彰显学术品位。真正有品位的科学研究,要追求自身的学术价值,更要关注服务国家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的社会价值。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希望大家胸怀家国天下,把科研方向锚定在国家所需、人民所盼之上,坚定勇攀高峰、创新报国的志向,砥砺不惧挑战、攻坚克难的品格,从解决“小问题”、积累“微创新”出发,勇闯无人区、攀登制高点,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以下是丁奎岭发言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于夏末秋初的交大校园,隆重举行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怀揣梦想而来的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悉心培育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诚挚的感谢!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步入研究生阶段,意味着同学们在完善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逐步从理解已知转为追寻未知、创造新知。这是从知识的“学习者”走向“探索者”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持续拓展认知边界、孕育学术成果的创新过程。大家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善于透过复杂表象洞察问题本质,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突破传统思维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乃至在特定领域作出原创性贡献……这些既是对个人的考验和历练,也将支撑着大家在变革迭起的时代把握前进方向、展现担当作为。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正深刻重构全球竞争格局。我国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跃升。不久前举行的九三阅兵式,充分展现了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最新成就,让我们倍感振奋。在这背后,活跃着一批交大师生校友的身影,他们以祖国强盛为己任,深度参与核心装备研制工作,奋斗在铸造国之重器的第一线。同学们,今日中国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即将迎来建校130周年的交大,更期盼着你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勇担使命,希望你们积极回应时代呼唤,主动思考“做什么样的研究”“怎样做研究”等问题,在知识积累和科研探索中提升学术品位,自觉以引领科学前沿、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类社会为追求,深入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锤炼自身学术洞察力,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创新高峰不懈攀登。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场合,围绕“提升学术品位 勇攀创新高峰”这个主题,我和杨振斌书记与大家交流几点想法。
一是潜心钻研,在深耕专业中涵养学术品位。研究者的学术品位植根于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并体现在对学术方向的把握上。系统掌握所在学科的基础理论、经典文献、方法范式,全面了解所处领域的演进和变革趋势,进而形成对学科发展脉络和研究前沿的整体认知,方能提炼出值得深入探究、契合自身志趣的“真问题”,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浩瀚无垠的宇宙蕴藏着无尽的未知与奥秘,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贯穿了整个文明进程。物理与天文学院2019级致远荣誉计划直博生徐坤,入学之初怀着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浓厚兴趣,开启了自己的“天问”之旅,经过与导师深入交流,将星系形成与宇宙学这一前沿领域作为研究方向。他系统研读天文学、宇宙学领域文献,理解各方面的经典理论和关键问题,大胆突破常规思路,不断优化方法、完善数理模型,终于首次在约5亿光年的尺度上精确测量了星系形状的相关性,为宇宙学最重要探针之一的重子声学振荡提供了独立的测量手段,为揭示暗能量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回顾走过的科研道路,徐坤说,“除了基础课程之外,看了非常多的综述,试图去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和关键问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对于科研的判断和品位,确立了专攻的目标方向。
同学们,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希望大家热爱并专注于自己选择的领域,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致力于开展人所未做的“原创性”研究、人所未成的“引领性”研究,在深耕不辍中涵养学术品位、明确专业使命,为提出新方向、探寻新路径、实现新跨越奠定基础。
二是敏锐洞察,在创新实践中塑造学术品位。纵观人类科技和社会发展史,重大的创新突破经常来源于跨领域对话中激发的灵感,以及从看似寻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未知世界的深邃浩瀚、人类社会的变化万千、产业技术的迭代更新,都需要大家从混沌中识别规律、从交叉中发现契机、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捕捉到科学问题的本质,进而在实践中作出创造性的回答。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荻教授长期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为我国多个重大工程创制了一系列轻质高强材料,并成功应用于空天、国防等高科技领域。“向大自然学习”是他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心得。旁人眼里寻常可见的大自然生物,却成为他破解瓶颈难题的灵感来源。面对如何通过精准设计、调控构型来大幅提升材料综合性能这一难题,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到大自然中铁甲虫壳榫卯式扭转结构、蝴蝶翅膀的鳞片排列等特征,从中获得启示,开创性地提出“遗态材料”新概念,开辟了材料设计的新路径。如今,他又带领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从数十种生物精细构型中提取的上万组结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出高性能预测模型,不仅能“发明”新材料,还能从中挑选出那些更适合大规模使用、成本更低的超材料,有望在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
同学们,塑造学术品位是一个长期锤炼的过程,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正是在追本溯源的不懈探究、打破传统的大胆尝试中提升了学术洞察力,形成了独到的学术见解。希望你们锻造“敏锐捕捉”的创新能力,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不轻易放过一组异常数据、一次失败实验或一个看似无关的现象,于静心观察、反复追问中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隐藏的联系以及潜在的规律;培养 “跨界融合” 的创新思维,敢于突破学科边界、思维定势、认知局限,尝试用交叉融合的视角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在交叉融合实践过程中催生新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成长为有见地、有品位的创新者。
三是志存高远,在担当奉献中彰显学术品位。真正有品位的科学研究,要追求自身的学术价值,更要关注服务国家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的社会价值。在交大的校园里,一大批师生传承“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活跃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的一线,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把爱国报国的使命化作驱动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
今年由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团队研发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表面特种防护涂层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一获奖背后是团队师生十余年如一日铸就“大国重器”的坚守。新一代运载火箭对表面防护材料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而传统的隔热结构拼接技术难以满足高可靠、快节奏发射的需求。面对这个“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卡脖子”难题,团队师生挺膺担当,他们摒弃传统的隔热片拼接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成功实践了“超支化聚合物涂层一体化防护”的全新路线,为运载火箭快速喷涂出一套轻巧、可靠、无拼缝的新型“防护衣”,为长征系列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与批量生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中国方案”,支撑着我国的航天梦想迈向更远的深空。
同学们,一个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品位,体现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希望你们胸怀家国天下,把科研方向锚定在国家所需、人民所盼之上,坚定勇攀高峰、创新报国的志向,砥砺不惧挑战、攻坚克难的品格,从解决“小问题”、积累“微创新”出发,勇闯无人区、攀登制高点,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一段充满无限可能与未知挑战的旅程即将开启,学校将为你们的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葆有乐观豁达之心,善于团结协作、不畏挑战失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拓展宽广的人生境界;在科研道路上常怀谦逊之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深耕基础,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拓前沿,持续提升学术品位,勇敢攀登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创新高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