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第七届数字普惠金融大会于2025年6月27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数智新动能,普惠新未来”。中国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蒋睿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结合工作实践,分享四个观点,提出四点建议,希望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与金融同业共同应用好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信贷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一,普惠金融信贷业务的标准化、线上化、同质化特征明显
普惠金融信贷业务服务的客群,具有数额庞大、单笔债项金额小等显著特点。面对超百万量级的客户群体,各家金融机构在设计普惠信贷产品时,均采取以数据为基础的自动审批体系和以线上标准化产品为核心的数字化信贷模式。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超34万亿元。服务庞大的客群,管理巨额的贷款业务,离不开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应用。
第二,普惠金融信贷业务的特征,促成风控理念的转变
普惠金融信贷业务的客户数量多、单笔债项金额小的特点,给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促成了风控理念的转变。传统适用于对公大中型信贷业务的“通过充分的贷前尽职调查,能够看清每一个客户”的风控理念,需要转变为通过整合内外部数据,应用评分卡等模型工具,辅以必要的远程或现场人工调查,对客户群体做风险排序,并根据风险偏好,设定准入阈值和实施差异化贷后管理。即,风控理念要从“看清每一个客户”转变为“对一群客户进行风险排序”。
第三,普惠金融信贷业务面临内外部压力
普惠金融信贷业务发展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外部方面,一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盈利能力、信贷需求尚未完全修复,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有所弱化;二是少数欺诈分子采取伪造数据、包装“白户”等欺诈手段,骗取信贷资金,破坏金融秩序。内部方面,一是快速增长的普惠金融信贷规模对银行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在信贷业务中大量应用的模型、规则,需要根据外部数据、政策的变化,做出敏捷调整。
第四,为应对挑战,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完善政策工具箱。尤其是要紧跟监管精神导向,落实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完善适用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的到期管理政策工具箱。二是要对数据、模型进行精细化管理,敏捷迭代。要整合内外部数据,提升数据质量,建立模型敏捷迭代和定期调优机制,提升模型的精准度、可靠性。三是要开展风控集约化工作,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由集约中心实施远程作业,统一风控标准,减轻基层负担,防范道德风险。四是做好信贷反欺诈工作。要在监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联合打击不法中介,加强对客户的正面宣导,迭代优化信贷反欺诈规则。
第五,对促进普惠金融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继续加强对不法中介、欺诈分子的打击力度。要制定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相关的反欺诈管理办法,明确欺诈行为认定标准。要对融资助贷类机构进行注册制或者备案制管理。要完善信贷欺诈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及证据采信程序,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移交欺诈犯罪线索。要联合开展不法信贷中介、逃废债等专项治理活动,增强法律威慑与司法惩戒力度,提升欺诈挽损和司法追索效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秩序保障。
二是建议适当提高对信贷资金流向管控的容忍度。一方面,贷后资金流转往往涉及多家机构,单一商业银行要开展跨机构的监测追踪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自身经营特性,普遍存在个人资金与信贷资金混用的现象,难以准确区分。当然,银行金融机构应加强贷前调查,通过必要的方式,在贷前充分、准确了解客户贷款用途。
三是建议金融机构合理定价,避免无序竞争。当前,普惠金融信贷业务有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的迹象。但是,单纯通过价格竞争,把“他行存量”变成“我行新增”的行为,并不利于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且由于“过桥”现象的存在,盲目的价格竞争并未降低客户的综合融资成本。事实上,真正从事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更看重的是获得贷款的“确定性”,包括“获贷时间”“获贷额度”的确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应以客户为中心,合理定价,在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良性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更好地服务客户。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积极拓展增量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四是建议金融机构共同防范过度授信。过度授信是信贷业务中重要的风险之一,数据分析表明,授信家数与违约率高度正相关。当前,各家银行在科技金融板块竞争激烈。在调研中,1家科技型企业往往能获得7-8家银行的授信。一方面,过度授信放大了企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部分虚假“科创”主体利用金融机构过度竞争的态势,采取各种手段包装,骗取信贷资源。因此,金融机构应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准确了解客户的信贷需求,守住防范过度授信的底线。
我们坚信,以问题为导向,用好数字技术,必将能够应对挑战,促进普惠金融信贷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