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珍
本周中美经贸会谈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随着外部冲击减缓,市场的关注点重新回到经济基本面。在周三界面新闻举办的一场直播活动中,分析师认为,关税大幅下调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形成利好,短期内增量财政政策出台的可能性有所下降。
他们同时表示,虽然今年迄今外贸表现出了一定的韧性,但稳外贸和稳就业压力依然突出,需要政策层面采取更多措施。
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资深宏观研究员胡文艳表示,短期内财政政策将以落实存量政策为主,采取边走边看的态度。主要逻辑在于,本次中美谈判结果好于预期,外部压力有所减轻。此外,今年两会确定的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较去年增加2.9万亿元,带动广义赤字率提高约1.7个百分点,已提前考虑了对冲部分外部冲击的影响。因此,短期内财政政策大概率以观察为主。
“面对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的环境,预计财政政策将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相机抉择’特征,仍会留有一定的后手,不排除在下半年根据形势动态加力的可能性。”胡文艳说。
德邦证券宏观团队负责人张浩也表示,财政方面暂时不会出台更多的增量政策。然而,一旦触及底线思维中的三个方面——外部关税冲击、就业问题和系统性风险,政府可能会动用减税降费、财政贴息等储备性工具,来扩大信用、稳定物价和就业。
两位分析师还提到,虽然本次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取得重大突破,但往后看,我国出口依然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要适时出台稳外贸、稳就业的措施来对冲。
张浩指出,从4月初美国发布对等关税政策至5月中美经贸谈判落地,在此期间,出口端已显现受冲击迹象。海关数据显示,4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下滑超20%,但由于“抢转口”因素的提振,整体出口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以美元计价达8.1%。
展望未来,张浩认为出口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总体可控。从中长期看,中美半脱钩或竞争态势仍将存在,企业会继续通过调整供应链来降低风险。另外,外贸企业中很多都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外贸行业90%以上的就业岗位,考虑到今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处于高峰期,若外贸型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就业市场将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建议适时出台政策,帮助外贸型企业稳就业。
胡文艳表示,当前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水平依然较高,平均关税税率约为40%,这一水平从绝对值来看并不低,给中国出口企业利润带来一定压力。此外,横向比较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关税税率是其他大多数国家的两到三倍,甚至更高。
她也指出,尽管今年前4个月我国出口累计增速为6.4%,外贸市场体现了较强韧性,但结构性稳外贸和稳就业压力依然突出,这需要政策层面采取更多措施。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
第一,加大对受关税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的金融纾困力度,做到应贷尽贷、应续尽续。
第二,全力提升内需,确保经济维持一定增速,创造平稳的宏观环境,以内部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第三,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稳就业力度。一方面,可积极推广腾讯等企业大幅扩大实习生岗位、加大转化录用力度的经验,实施重点产业实习生倍增计划,以稳定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工群体,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就业补贴支持等政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