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 年 11 月 01 日 第 08 版)
新疆哈密:" 甜蜜引擎 " 激活乡村活力
本报记者 胡仁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农民在装运哈密瓜。
曹新加摄
外地客商在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地头验收哈密瓜。
曹新加摄
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哈密瓜分选中心智能分选设备正在运行。
克依木 卡德尔摄
新疆 哈密 " 甜蜜之旅 " 第十九届哈密瓜节开幕式现场。
普拉提摄
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联合推出的哈密瓜果汁、精酿啤酒等产品。
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供图
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服务中心品牌流量中心直播老师正在讲授哈密瓜电商直播技巧。
魏国能摄
游客在哈密瓜节上品尝哈密瓜。
曹新加摄
第十四代哈密瓜传统种植文化传承人亚力坤 尼亚孜(左一)在哈密瓜历史文化传承展览馆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哈密瓜历史文化。
本报记者 胡仁巴摄
科研人员对种质资源进行考种、称取种子千粒重。
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供图
"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 ",这首在新疆妇孺皆知的民谚,道尽了哈密瓜在新疆瓜果中的独特地位。从祖辈传承的老品种种植技艺,到如今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一颗颗哈密瓜正成为串联起一二三产业、激活乡村活力的 " 甜蜜引擎 "。
近日,记者来到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区以南 20 公里处的伊州区花园乡卡日塔里村,一边是绿洲田园的生机盎然,一边是戈壁沙漠的苍茫壮阔。这里曾是历代哈密王的贡瓜种植地,如今是集 " 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 全国生态文化村 " 等荣誉于一身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村子,百亩哈密瓜品种展示园里,270 个新老品种的哈密瓜按行排列,从有着冰激凌口感的 " 老汉瓜 " 到果型稳定的贡瓜 " 加格达 ",从常见的 " 西州蜜 " 到罕见的 " 丑瓜 "" 大青花 ",每一颗瓜都承载着哈密 2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与文化记忆。
第十四代哈密瓜传统种植文化传承人亚力坤 尼亚孜与哈密瓜的缘分,是从 10 岁那年跟着父亲尼亚孜 哈斯木学种瓜开始的。如今 42 岁的他,已坚守这份 " 甜蜜事业 "32 年。在他的院子里,一座占地 220 平方米的哈密瓜历史文化传承展览馆静静矗立。展览馆里,泛黄的史料记载着哈密瓜从西域贡品到百姓佳果的变迁;70 种哈密瓜瓜模组成的造型墙前,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感受哈密风物之美……
在村两委与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亚力坤 尼亚孜的 " 甜蜜事业 " 迎来了新机遇。2022 年,作为该村示范包联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引入苏州一家期货公司,捐赠 10 万元对哈密瓜历史文化传承展览馆进行提升改造;村里探索出双季哈密瓜种植技术,亩产达 6.5 吨,每亩收入超 2.2 万元,建成了全市最大的双季哈密瓜种植基地。亚力坤家的年收入也突破 10 万元," 日子就像哈密瓜一样,越来越甜。" 他笑着说。
哈密瓜节则让这份 " 甜蜜 " 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自 1993 年起,每年瓜收时节,哈密都会举办哈密瓜节,而卡日塔里村作为主场地之一,总能吸引八方游客。
在历时 40 余天的节日里,游客们既能在葡萄长廊下欣赏麦西来甫等民俗表演,也能走进瓜园体验采摘乐趣,还能在鹤鸣湖垂钓、去沙漠体验越野与沙疗。村民斯迪克 沙吾提便是节会经济的受益者,在村两委引导下,他将自家院落改造成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哈密瓜节期间 1 天收入最高能达 1 万元。
" 以前守着瓜田只懂种瓜,现在靠着游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斯迪克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如今的哈密瓜产业,超越了 " 种植—售卖 " 的单一模式,形成了 " 研发—种植—加工—文旅 " 的全产业链格局。截至 2024 年,哈密瓜全产业链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元。未来,随着冷链物流的完善、文创产品的创新与文旅融合的深化,这份 " 甜蜜事业 " 也将带动更多哈密乡村走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